1、观察对象,在画面上定好构图形式:三角形。
2、定出形体的大的比例,画出物体的内部结构,通过此来检查物体的形体和透视准确性。
3、保留起稿时的线条,作为辅助线,琢步地画出物体的形体起伏变化。
4、用粗线条来示物体的空间位置,注意线条的虚实变化。画面主要的地方,可画得实一点,次要的地方可画得虚一点。
5、反复地用线表现你的形体,直到近似为止,注意线条在空间上比较,以加强空间感。
6、从整体出发,调整画面。

查阅近几年各大美术院校、师范大学美术系的素描试卷,不外乎考头像或者带手的半身像,也有初试考石膏像的。考生理所当然地将注意力放在主攻素描头像上。我觉得考生在头像素描中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认真对待。
一、人物的基本形不准确。包括头部动势,头部的外轮廓以及脸部轮廓,五官位置,人像与脖子和肩的关系等等。
二、对头部结构的不理解。缺乏解剖知识,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紧紧地抓住骨骼和主要肌肉来表现,使得形体松散,线条、明暗不能落在实处。
三、立体观念不强。由于几何石膏立体清晰易辨,而头部形体比较复杂,往往陷入局部的描摹之中而忽略立体地观察与表现,缺乏应有的深度。
四、整体感不强。不厌其烦地抠眼、鼻、嘴。头发、耳朵草草了事,脖子与肩的关系不予重视,画面凌乱而不协调。
五、不注意顶骨的位置。因头发覆盖住头颅,往往将额骨与顶骨之间缩短,看上去极不舒服。
凡此种种,说明有些考生尚不能宏观上把握整体感,掌握基本形,深入中讲究完整的处理画面,常常被细枝末节所缠。必须提高艺术修养,在观察方法、作画步骤方面亟待提高。
下面,我结合头像素描概要谈谈作画步骤和方法。
第一步,构思、构图。考生在作画前要养成观察对象的特征、酝酿自己情绪的习惯。根据对象的职业、年龄、气质、爱好等考虑该如何表现,最后欲达到怎样的效果。成竹在胸,下笔就大胆潇洒。不要仓促作画,构图时注意人物位置是否合适以及人物前方的空间要大些。虽然这是老生常谈,却是决定整幅画是否完整舒服的关键。
第二步,狠抓轮廓。这点非常重要。万丈高楼平地起,没有坚实的墙基不堪设想。轮廓即墙基,要抓准,就要抓住头部基本形、五官位置、明暗交界线的位置、头与肩的关系。
要画准轮廓,就必须整体观察,整体比较,多运用辅助线帮助确定位置。在抓外形时要狠抓特征,要画得像。外形初见端倪,形象呼之欲出。就如公园门口的艺人用剪子剪影,轻而易举地将人物形象显现出来,尽管看不清过细的内部结构,我们照样能够认出他来。有些同学不注意这一步,形还非常含糊,便匆匆忙忙去画五官了。这样画出来的画怎么能逼近对象呢!
在画准外形的基础上,五官位置也需狠下功夫。在画五官时要注意中轴线的运用,除绝对正面外,中轴线根据头的动态呈孤线,很多同学不理解这一点,画稍侧的角度,头总是转不过去,当然感觉就很差。五官位置可以根据三停五眼的基本规律,在共性中找出人与人的形象特征,画出人与人的千差万别。在打轮廓时要注意眉、眼、鼻、耳的长和宽以及厚度的位置。如果这一步画不准千万不要深入,更不能上明暗。画眉毛要注意眼窝上下凹处的骨点和通过颞骨处凸的转折所呈现的眉深眉淡。画眼则要将四个眼角处于一条平行线上,否则眼睛就有高低,感觉不舒服。画眼很重要,上眼皮和下眼睑有区别,一般上眼皮较重,原因是有厚度,且眼睫毛较深,阴影投射在眼球上,往往这里是整幅画的最深处,很有神,也易将眼球包在眼皮之中。下眼睑受光,要亮,不然就如戏妆了。嘴的刻划也关系到人的表情。首先要确定上下嘴唇的厚薄,还要注意嘴唇不能用线勾得过死,嘴的上翘下垂,非常微妙。画耳要与眼鼻嘴联系起来看,有些考生不愿多画耳朵,甚至将耳朵当作负担。要么虚不过去,影响空间,要么跳得厉害,破坏整体。
明暗交界线是决定头部深度、体积的关键,颧骨处在交界线最突出部位,有高有低,有突出也有柔和,可视特征而定。尽管受光处颧骨不那么明显,但必须与暗部对称地画。顺便说一下,人物写生非常重要的是对称,诸如两眼、两耳、两个鼻孔等都要同时考虑。
头发固有色是黑色。只要仔细分析,绝不是漆黑一片,也同样有明暗对比。头发是在颅骨上形成的,发型、明暗都必须考虑结构。头发力争画得蓬松,富有质感。
第三步,深入刻划。此时要好好审视一番,看看哪些部位最深、最强烈,就从这些地方着手,一般先从眉、眼、鼻、颞骨处开始,一下子即可抓住特征,画出大的关系,但是一定要避免抓住一点反反复复盯着画,使局部画得过分而关系失调。先画什么、再画什么可根据对象特征来考虑,如角度有些偏,颧骨比较突出,有的剑眉浓重而富个性,有的眼睛炯炯有神,那就由此展开。
在深入中要始终保持整体关系,明白一幅画的好坏主要取决于整幅画面的整体感,完整感,如果只是将笔墨停留在五官上,以为是画龙点睛,而忽视其它方面,整个画面就不会好。我们在看画展时,总是站在较远处端详整幅画,对某些部分感兴趣,再走近细观,没有人看画展时直冲到画前死盯着局部看,如果那样岂不滑稽可笑?
在深入中首先着眼于整个画面的明暗对比,我将它比作为主要矛盾。然后是暗的与暗的比,亮的与亮的比,我将它比作为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决定次要矛盾,抓住了大的关系,又注意了微妙的关系,整个画面就有主有次,可以有条不紊的进行深入。每深入一层,即从最凸处开始,带动次明部。画眼注意整个眼轮匝肌周围的关系,画嘴考虑口轮匝肌的块面,画鼻注意鼻骨、鼻翼与脸颊的联系。同时,还要考虑这一局部在整个脸部中的比例关系。总之,在深入中时时考虑整体,主次各得其所。
第四步,调整。一般考生画画时总喜欢一个劲地往下画,直至结束,感到气都喘不过来。哪有时间去琢磨一下,留出15-20分钟的时间调整大的关系。其实这样的想法很要不得。调整既是深入也是概括,使画面的总体效果更趋完整,要做减法,将琐碎的细节综合起来,加强大关系。调整还是考生艺术修养的综合体现,究竟以怎样的画面效果呈现在主考官面前,以怎样的画面效果在众多的考生中出类拔萃,这点值得深思。
要画好人像,特别要画得像。避免公式化、概念化地将人物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机械式的描摹,好像人物形象是一个模型里刻出来的,总是那么呆板、没有生气。人物要画得像,首先是形神兼备,注重人物内在性格和情绪的刻划。只要在平时的练习中,多留意眉、眼、嘴的情绪变化的表现,在神情最为自然、生动的时刻来画,就能使画面有生气。我觉得形神兼备是人
写生是培养我们观察能力、认识能力、分析能力和表现能力的一种手段,能从自然中发现美的因素并加以吸收。故写生是为创作装饰图案而收集素材的一种途径。写生的素材越多,对于各种素材的特点认识得越深刻、越全面,就越利于提高创作水平。
因此必须对所描绘对象深入细致地观察,掌握对象的结构特征和意境,同时提高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图案的写生不同于一般的绘画写生,要求准确、真实地描绘对象,深人认识对象,加强形象感的理解,了解对象的性格特征。写生是创作图案的重要依据,应注意抓结构、抓比例、抓动态。
1.抓结构特点
在写生时应用线条来描绘形象,抓住结构关系。掌握描绘对象的特点细致的观察、研究,分析并把握对象变化规律、结构特征及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2.抓比例
把握好对象大的比例关系是写生的重要环节,比例把握不准确就会失掉自然形象的美,使以后的装饰变形失去依据。
3.抓动态
当选好所要描绘的对象后,再从各个角度反复观察比较,取其优美的角度和容易抓住特征的位置进行写生。这样可使对象不失原有特性。
五官是人物的主要特征。如眼睛,是传达内心情感、感知外来事物最敏锐的器官。所谓“洞察秋毫”,在这个意义上说,人的眼睛非常微妙,具有探幽入微之特点。因此描绘人的眼睛就显得非常重要。
眼睛一般是由这几部分组成:上眼睑、下眼睑、眼裂、眼白、瞳孔、虹膜。其眼形又可分为方形眼、圆形眼(虎眼、杏眼)、丹凤眼、三角眼等。由于眼睛的无限丰富的变化与活动,它在人物脸上表演出一幕幕“生动的活剧”来。如老年人的眼睛,大都阅历丰富,风霜饱经,呈现出老人特有的坚毅、稳重、智慧的神态,富有亲切、慈祥之特点;而年轻人的眼睛,大都是风华正茂,奋发向上,表现出年轻人特有的朝气,活泼、开朗、热情、坦诚;有的潇洒、帅气,有的文静、娴淑也有的豪爽、热烈等等。分析、研究这些不同人物、不同年龄层次,不同风格的眼睛,对于把握整个对象,是十分关键和重要的,甚至可以说是成败之举。初学者还可以参考其他优秀作品是如何描绘人物的眼睛的,如绘画大师达?芬奇、列宾等的经典之作,会对自己有帮助的。
还有要熟悉眉毛,它在很大程度上能配合眼睛,传情达神,表现出一个人的气质和个性。眉的形状有剑眉、柳叶眉、八字眉、卧蚕眉、蛾眉、寿星眉等等,有的表现英武、温柔,有的表现凶狠、狡猾等等。
鼻子在脸上的表现也是很重要的,对刻画人物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鼻子分鼻骨、鼻球、鼻翼,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将人物的气质和个性表现出来。鼻子宽大,表现出人物的敦厚老实;鼻子狭窄,给人一种精明、自私的感觉。鼻子又是在脸部的正中,因而要注意它的长短体积、形状特征在脸部的表现。
嘴是刻画人物表情的又一重点。眼的上方有人中,接下来依次有上唇、上唇结节、嘴角、唇侧沟、下唇、颏唇沟。作为表达人物表情的一个器官,它的形状总是呈孤型趋势。在每个人的表现又各具丰采,有的以丰厚为美,热情大方;有的以娇小为美,优雅秀美;有的以唇薄为美,显得能言善辨。因此刻画嘴及其周围部分,在素描头中是一大难点,初学者要细心体会和观察。画嘴要注意它的形状结构、转向,画好上下唇的唇线,两唇间的唇缝曲线,画好嘴角,还有人中和颏唇沟的表现是十分微妙的,而略加表现,却显得神来之笔,韵味无穷。
耳朵的结构主要由外耳轮、耳屏、三角窝、耳垂等组成。耳在五官中处于不太重要的位置,它在脸的两旁,但初学者也要加以了解,熟悉耳朵的结构,概括地画出耳朵的形状、大小、比例等。
[b]颈部[/b] 解剖结构表现为喉结、胸锁乳突肌、斜方肌,整个形状呈圆柱体。尽管颈的外面有衣服领口围着,初学者要注意它的运动态势,如在仰视、俯视、平视中其肌肉的变化。
表情是人内心态喜怒哀乐在脸部的表现,不是的人在不同的条件下其表情是不同的,有热烈的,奔放的,庄重的,轻盈活泼的等等。我们在画人物时,要注意人物的动态表情,注意人物神态的刻画。
人物半身像画的是人物的主体部分,是人物行动、语言、感情的延伸和扩展,作为初学者是学习素描人物的动态表情,注意人物神态的刻画。
[b]人物半身[/b] 由躯干、髋部、上肢、手等组成。首先要了解人物的形体结构,大体的比例,掌握它的解剖关系,这些有助于准确描绘人物的半身像。男女不同的形体结构,人物一般的比例关系,动态下的变化,透视方面的特点(可参考有关解剖书籍),都会在衣着外表露出来,还有手的变化同整个画面的安排都应注意。了解和掌握了这些变化和特点,便可较为顺利地描绘对象。考生可先拟几个草图,以便能准确把握半身像各部位大体、姿势、方向,注意构图的大小、素描的过程和表现方法;接着用笔确定人物的头、胸、手、髋部等部位的位置,相互关系及背景处理,然后进行细部刻画。在画衣着部分时,应根据透视规律去理解,去表现,初学者往往就衣画衣,而忽视衣着内的人体结构、动态特点,缺乏透视变化。在画模特时,对象的位置姿态不可能长时间不动,前后略有变化,在进入刻画阶段时,应先把衣着大体画好,这样可以避免注意力分散、抓不住整体。
人物半身像的形体结构基本塑好后,再用明暗关系来调整各部分的关系,使之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在对各部分的细节刻画中,要突出大体、主要的特征,如对象的特点、性别、职业和情感等;要突出重点,淡化细节,省略不必要的细节,如衣着某些次要地方,强化头和手的形象。人物半身像要始终统一在整体之下进行认识、描绘、再认识、再描绘这样一个过程,把人物的结构统一在一个整体中,表达素描的安整性和统一性。
[b]手部[/b] 是人物画中较难处理的部位,需要化较大力气去研究,掌握手部的解剖结构(骨骼、肌肉、形体、比例)及其特征、动态。人说“画人难画手”,手的表情不像脸部外露,特征鲜明,而是内在含蓄。我们从王式廓的经典之作《血衣》中看到,手的表情是那样生动地向人们愤而痛说旧社会黑暗残酷的情景。所以手的表现不亚于脸部,对于表达人物的情感、刻画人物性格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塑造好人物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b]足部[/b] 也是人物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样需要认真对待。初学者要了解足部的大体结构,还要注意了解和掌握脚与鞋之间的整体关系,以及男性、女性、年长、年少不同人物足部的各种特点,这对于画好整个人物是很有益的。
素描的特殊练习是指在正常、正规的练习基础上穿插一系列的辅助性、特殊性的练习。特殊练习的介入,可以使初学者更快地、轻而易举地掌握写生基础。素描的特殊练习包括:提白法、单色水粉(或油画)训练法、陌生角度写生、负空间写生、仿雕塑写生等。这里介绍的切面练习是属于仿雕塑练习里的一个内容,是一种主要的、也是最有趣的特殊练习。切面练习主要针对初学者在画素描时,缺乏整体的观察,照搬调子,平面塑造这些致命的缺陷而设置的。他们在画素描写生时,往往注意表面的黑白,而忽视内在的结构,同时也不会进行色调概括。通过切面练习,能立竿见影地解决这些难题。现在把这一方法介绍给初学者。 在练习之前,首先准备某个石膏像并与其相对应的切面石膏像对照(比如:亚历山大半面像、贝多芬半面像都有其相应的切面像)。让学生分析这类石膏像的一些细小的局部体积的转折是如何概括为简单的直线切面的。当然最好还是让学生进行一下某一组对照石膏的写生。这样,当学生明白任何特点的面的转折都可以用直线切面去概括并初步掌握了切面的技巧以后,就可以对照人物模特或其他普通石膏像进行切面练习了。这种练习分两步进行。第一步,在正式切面写生练习之前,应尝试一下“基调分割”的临制练习。这是一种很有意思的练习。“基调分割”临制,是对照一幅已完成的、按常规画法画的头像或石膏像进行基调的综合、分割的临制。这种练习有些像工艺美术中的色彩分割练习,还类似于黑白印刷的网目效果。这种练习是根据俄国伟大的画家列宾关于人物头部网格状结构特点而设置的。列宾指出:“人物头部的形体结构就是它的各个面的透视。也就是这些面的边界,在头颅上相结,从而组成整个头上的网。这就是形,头像素描的基础。”
我们知道,人的头部基本上倾向于一个立面体或球体,因而它的外表各个面基本上都可以概括成为方形的。这就是人头部的方形面结构特点。通过这种练习,可以达到两个目的:1.让学生深入了解头部外表各种面的边界,而这些边界往往是视觉看不见的。这些边界是头部结构的内在的框架。而头部一切的表面的形(头发和五官)都是服从这些框架的。2.让学生懂得“基调”的含义和学会使用“基调”去塑造形体的整体表现方法。“基调”是物体表面某一部分所呈现的调子倾向。在学习造型艺术过程中,必须学会观察出和表现出“基调”的能力。“基调分割”临制的方法如下:工具:素描头像范围(可以用学生本人的,画的比较准确的素描头像来代用)、直尺、素描纸、铅笔、橡皮。
1.制格:在范画上用宜尺划上正方形网格,分别在水平线和垂线上注明坐标(图1)。
2.临制轮廓:在素描纸上按选好的构图范围用直尺划出与范画上相等数量的方格。分别在水平线和垂线上注明坐标。然后根据范画的形象轮廓线在方格里的座标走向,临制到素描纸上相应方格内。最后进行整体轮廓线的调整,尽量做到基本形的准确(图2)。
3.填调子:把范画上每一个方格内的调子概括成一个基调,把这个基调平涂在素描纸相应的方格内。在填调子制作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素描纸上凡是所涉及到调子的方格,原则上都要平涂满色调。如果头像的外轮廓线占不满某一个方格。则根据所占方格内的比例,用横或竖的直线去分割,尽量不用斜线去分割。头部中比较小的细节(五官)所占的方格可以切割成两个调子(当然,能用一个调子填满一个方格更好)。
每一个方格内的“基调”注意相互比较,定出最暗的调子在哪个(或几个)方格内;最亮的调子在哪个方格内。在此基础上,严格把握整体调子的关系。最后,把制作完的“基调分割”作品放到远处与范画进行比较,做最后的调整。这样,一幅黑白调子切割的素描就完成了(图3)。当学生学会了用“基调”去概括丰富的层次的时候,就可以着手进行切面写生练习了。切面写生练习的方法步骤如下:切面写生练习的整个过程前半部分的方法与常规素描写生基本相同。只是在练习的后半期才在画面的形体色调基础上切割出各种方的面来。
1.用大的直线起稿:画出头部各部分的比例、结构转折关系。
2.塑造大的体积:画大的明暗色调。使形体比较完整(图下图)。以上两步与常规画虽然大不相同,但要求更方、更硬一些。为下步切面分割打下基础。
3.切面:这一步与分割临制素描方法略同,只不过是现在所切的面不一定都是正方形的。在第2步的大的明暗关系基础上,根据每一个面的大体范围用较硬的铅笔用力画出面与面的直线分割边界,然后在每个已图画的界限范围内用这个面的基调平涂。
4.切更小的面:在大的切面范围内根据形体特点用直线分割更小的面的界线,再用调子加以区别。最后把画面放到远处观察,进行调整。从而达到更加完整效果。(图5)。
这种练习,要求学生在进行面与面的分割时一定全部采用直线形的棱。每一个切面内不允许存在两个调子,也不可有调子的渐变。为了表现出某个面向另一个面的过度,不能抹掉这些面的棱角,而是找出一些更小的带棱角面的划分。在整个作画过程中应不断的把作业放到远处与模特儿对照检查一下整体的形体效果。因为切面素描有在较远距离情况下才能使人感到比较真实的写实效果。
最后,经过适当的修改使画面中的形象最终达到与模特儿在基本形体和人物形象特征上保持一致。切面素描头像练习如果用单色水粉(或油画)颜料,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水粉(或油画)的笔触能模仿雕塑刀的效果。再加上大号的画笔使色调一次性定位。这与雕塑的一刀下去立见形体是一致的。这更有助于使学生完善他们的整
熟的动态速写技术是画家成熟的标志。人体的动态速写要求画者不但要具备较高的造型能力和整体意识,还要具有敏锐的感受能力和熟练运用解剖知识的经验。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说,动态速写的学习要放在基础训练完成以后,相反我们应该在基础素描训练的同时进行动态速写练习。在欧洲,人物速写被当作主要的造型训练手段,现在国内有些地方从儿童阶段就开始培养人物速写的能力,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 动态速写与静态速写有很大不同,在随时变化的对象中,你无法用反复观察的方法捕捉对象,也无法用事先准备好的方法表现对象,动态速写依靠的是对对象动作变化过程中动态的“选定”和对选定动作的感受和记忆。
“选定”是动态速写特有的技术。选定是指画者对活动的对象瞬间动作的特定选择,也就是速写者面对自由活动的对象人物,在对象一系列动作中选择最有造型意义的瞬间动态。动态速写动作的选定该符合两个条件,一个是选定的动作要有“造型性”;另一个是动态要具有美感,两个条件缺一不可。比方说,我们在选定一个人跑步动作时,要选定最能体现速度、力量和矫健意味的动态,也就是腿部跨度最大、手臂摆动幅度最大的动态,假如我们选择了手脚重叠时的动态,画出后的效果就会像是走路而不是跑步了。
对选定动态的感受和记忆也是非常重要的,这是个一次性过程,而不像素描那样可以多次反复地进行。这种一次性记忆必须是感受性的,如果失去了感受性的记忆,我们所画出的动作可能会流于公式化、概念化。只有凭借对特定动作感受的特殊性,再辅之以对人体解剖知识的了解我们才有可能画出诸如疯狂的跑或悠闲的跑等等避免雷同的作品。在实际操作中,我们仅靠瞬间的观察来完成一幅特定动态速写作品是不可想象的。我们必须依靠对这个特定动作的一般性经验和相关知识记忆补充,才能完整地完成作品。
要在动态速写训练中做到上述要求,必须学会“抓住”和表现“动态线”。动态线是人体中表现动作特征的主线。动态线一般表现在人体动作中大的体积变化关系上。人物侧面时,动态线往往体现在外轮廓的一侧;当人物正面时,动态线会突出于脊椎和四肢的变化。抓住动态线对于画好动态速写是至关重要的。如何画好动态线呢?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 1 )动态线是由人体动作变化产生的,它是外形上最明显、衣服与身体贴得较紧的部位。
( 2 )画动态线时,要抓住大的部位,抓关键的动势并注意动态的重心。
( 3 )动态线是非常简练的线条,要根据动作的复杂程度决定动态线的多少,在每个动作中,主要的动态线仅有一条,其他的是动态辅助线。
( 4 )抓住人体的各个关键部位的结构关系,如头与肩、手臂与躯干、骨盆与腿、大腿与小腿的关节和小腿与脚的结合处。
动态速写的作画步骤是:
( 1 )认真观察动态对象,选定典型动态,集中精神,全力完整地感受动态特征。
( 2 )迅速画出主动态线和动态辅助线。
( 3 )凭观察或记忆画出体积关系。
( 4 )迅速画出表现动势的衣纹。
( 5 )凭观察和解剖知识填补细节。
( 6 )按照画面结构要求调整形式节奏。
( 7 )刻画头部完成。
作为初学者,开始画动态速写是有一定困难的。初学者在刚开始画动态速写时可以选择重复性强的动态对象进行练习,如拉锯、铲土等,待技术熟练积累起经验以后,再进行诸如舞蹈、体育方面的动态练习。动态速写是一项需要付出极大努力和培养专业精神的训练课程,只有常年坚持不懈地刻苦训练,才能练就一手动态速写的硬工夫,为将来创作出优秀的艺术作品打下坚实的基础。熟的动态速写技术是画家成熟的标志。人体的动态速写要求画者不但要具备较高的造型能力和整体意识,还要具有敏锐的感受能力和熟练运用解剖知识的经验。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说,动态速写的学习要放在基础训练完成以后,相反我们应该在基础素描训练的同时进行动态速写练习。在欧洲,人物速写被当作主要的造型训练手段,现在国内有些地方从儿童阶段就开始培养人物速写的能力,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
动态速写与静态速写有很大不同,在随时变化的对象中,你无法用反复观察的方法捕捉对象,也无法用事先准备好的方法表现对象,动态速写依靠的是对对象动作变化过程中动态的“选定”和对选定动作的感受和记忆。
“选定”是动态速写特有的技术。选定是指画者对活动的对象瞬间动作的特定选择,也就是速写者面对自由活动的对象人物,在对象一系列动作中选择最有造型意义的瞬间动态。动态速写动作的选定该符合两个条件,一个是选定的动作要有“造型性”;另一个是动态要具有美感,两个条件缺一不可。比方说,我们在选定一个人跑步动作时,要选定最能体现速度、力量和矫健意味的动态,也就是腿部跨度最大、手臂摆动幅度最大的动态,假如我们选择了手脚重叠时的动态,画出后的效果就会像是走路而不是跑步了。
对选定动态的感受和记忆也是非常重要的,这是个一次性过程,而不像素描那样可以多次反复地进行。这种一次性记忆必须是感受性的,如果失去了感受性的记忆,我们所画出的动作可能会流于公式化、概念化。只有凭借对特定动作感受的特殊性,再辅之以对人体解剖知识的了解我们才有可能画出诸如疯狂的跑或悠闲的跑等等避免雷同的作品。在实际操作中,我们仅靠瞬间的观察来完成一幅特定动态速写作品是不可想象的。我们必须依靠对这个特定动作的一般性经验和相关知识记忆补充,才能完整地完成作品。
要在动态速写训练中做到上述要求,必须学会“抓住”和表现“动态线”。动态线是人体中表现动作特征的主线。动态线一般表现在人体动作中大的体积变化关系上。人物侧面时,动态线往往体现在外轮廓的一侧;当人物正面时,动态线会突出于脊椎和四肢的变化。抓住动态线对于画好动态速写是至关重要的。如何画好动态线呢?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 1 )动态线是由人体动作变化产生的,它是外形上最明显、衣服与身体贴得较紧的部位。
( 2 )画动态线时,要抓住大的部位,抓关键的动势并注意动态的重心。
( 3 )动态线是非常简练的线条,要根据动作的复杂程度决定动态线的多少,在每个动作中,主要的动
素描,简而言之就是单色画。却又不尽然,毕竟素描涵盖与牵连的东西太多,解决的问题也太多,素描过程是同一时间要考虑许多问题的综合思维活动。当今美术院校各专业都把它作为基础课,虽然各专业的侧重点不同,油画重体积、调子,国画重线条,版画、设计重结构等;但素描的共性是差不多的。同时,素描作为独立的艺术种类,自有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当然,专门的素描艺术家并不多,大都是兼职者,如诸位大师们,他们寥寥几笔的创作草稿就已经价值不菲,你根本不用分是基础性强的速写还是独立的艺术品。这些即便看似寥寥几笔的素描作品,其后面的功力也非常了得,有时随便一条起伏弯曲的线条,体现的却是艺术家对形体、结构、特征、节奏、韵味、艺术史的深刻理解与掌握,于其背后的艰辛也自然不言而喻了。
下面谈谈本人对素描的理解,又或者可以说是十几年来教与学的体会。下面几部分有内容上的交叉,这是素描的综合性决定的,每一部分只是素描综合体中的一个理解侧面,它们的关系是分解与重组。
1. 理解多少就能表现多少
总体来讲,素描是很理性的,素描的过程是脑、眼与手高度结合的人的活动。大脑是总指挥,充实的理性显得尤为重要;眼睛偏感性,生动、鲜活,但常常出现片面与误差;手只是实现脑眼商量的结果的工具,只要听话就行了,属于技术类(当然还有其它工具)。所以大脑要不断地学习与思考,只有思考才会有创新,会思考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最大特征。首先,要学美术史,了解美术的发展过程,了解诸大师独特的成长过程、艺术理念、风格区别及技巧表达,经过不断评判思考后才能给自己正确地定位,促使自己更好地发展,从而避免茫然失措和重复浪费;学习素描就不能不学习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丢勒、鲁本斯、康伯夫,仅仅知道契斯恰科夫是不够的。解剖学、透视学诞生给素描注入了更多的科学理性因素,而解剖学、透视学这两门学科就需要花时间精力去学习与掌握,比如:表现一个人,仅仅了解表面的轮廓起伏而不知道其下的骨骼构造、肌肉走向作用及视觉上的透视变形是不行的;每画一条线、一个起伏都要能体现解剖学和透视学知识,这些内在知识能使素描作品更深刻、更完整。构图知识使素描作品更趋于完美和个性化,更有画面感、更有艺术性。对结构、特征、比例、形体、朝向、节奏、对比、点、线、面等要素的熟练运用与驾驭,无疑对素描的充分表达起到深度与广度的关键作用,几何概念的把握与深入塑造技能又起到画面的宏观与微观的调控作用。照相机的发明、网络时代的来临使素描从客观的世界中解脱出来,从而更关注后工业化人的思想情感的无限空间,素描更呈现多元风貌。
显然,拥有如此丰厚的知识储备,你就要做个优秀的指挥家 ,而且要在直觉、激情中尽情地艺术表现。
2. 基础·能力·素质
素描是造型艺术的基础,素描学习训练的目的在于培养学习者正确的认识能力、观察能力、造型能力、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宽厚扎实的基础已经成为进入艺术殿堂必备的素质,就如同高楼大厦的根基,厚实、深藏、无华;也像武术中的站桩功,站都站不稳,“功夫”也只是个花架子。初学者学习素描一定得沉住气耐住寂寞,要能吃苦,要有难度意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古人百步穿杨、庖丁解牛也非一日之功。但光凭理头苦干是不行的,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正确的观察与表现能力。观察方法通常指整体与比较,如:眯着眼睛看大体,在整体中比。而细节特别是精彩的细节却要瞪大眼睛地近距离观察,而且你描绘的如是正面,最好从侧面或顶部来观察物象,这样多角度的立体考察对表现物象的结构、起伏、特征、转折是有帮助的;要能敏锐地判断感悟到表达对象独特的形象特征、精神气质,能从平凡中发现美的形式、美的韵味,并能迅速地选择相适应的又是自己的方法加以表现、处理。素描作为一种绘画形式,有其自身的艺术生命力,单凭“基础”两字已难以容纳素描的全部意义,它不单是打基础那么简单。有时,培养良好的审美素质,可以为一生的艺术活动奠定基础。
3. 基本功与创造力
基本功好,是不是就创造力强呢?不一定。事实上很多优秀的艺术家的基础功并不很“扎实”,特别在艺术走出现代派进入后现代的当今,创新观念成为主流。但在我国,那种只顾埋头拉车不抬头看路的纯技术“人才”还大有人在,这也可以说是我们基础教育的一大通病。我们之所以要搞素质教育,现在又要推进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主要是针对我们人才的创造力的普遍低下这一致命问题的。我们不缺扎实的基本功,而且可以说世界领先,我们缺的是领引世界的原创力。所以,处理好基础教学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两者之间的关系就显得非常重要。现在,有必要更新我们的基础观,打基础不只是死记硬背、机械重复训练,也可以是广泛的阅读、欣赏、见识、交流、合作、讨论、调查、综合、比较、怀疑、探究、想象、创造、逆向思维、发散思维、打破常规等,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逐渐培养创造力。打素描基本功与训练创造力应该是可以同步的,因为素描负载着全部有价值的艺术信息,也包含创造力,艺术的本质就是“创新”,回顾一下美术史就清楚∶只有具备创新价值的艺术家才能被记载。所以,要做个学艺上的有心人。
4. 关于主动性
学习素描的主动性,一是指行动上的积极实践,二是指思维上的勤于探索。二者合二为一,光说不练不行,光练不想也不行。我们常说某人学习很主动、作品很有想法,就有这意思。即使是初学素描,也不能纯客观地再现,一定要加入自己的主观感受、理性理解和主观处理。以通过学习素描来感受生活、认识艺术。要用自己的大脑来思考,要用自己的眼睛来看世界。主动性是一种学习状态,一种会自觉寻求各种方式获得知识、能力的方法,要珍惜利用书店、图书馆、网络、美术馆、博物馆等学习资源,不要太依赖你的教师,要能积极自修,勤于动脑,放眼世界,要会主动地对各种信息进行知识分类、归纳、批判、取舍。在多元中不迷失自己,在前进中不断学习。
5